這幾年對於咖啡豆烘焙的興趣,從原先挑戰較淺烘焙的方向,轉移到深烘焙的領域。
也許是因為開店之後需要烘焙義式配方豆,而且也有些喝深烘焙的客人,在我的經驗中最深的烘焙方式是二爆密集尾段,但是這段經驗是在20世紀尾,學生時代打工使用15KG日本Lucky半熱風機留下來的記憶,經過這幾年重新認識深烘焙的領域,比較喜歡的方式是不焦、不苦、不澀,保留較多風土莊園豆個性的烘焙手法。
幸運的是在這兩年玩淺烘焙的手法之中,其中的一種烘豆手法,可以輕易地達到自己喜歡的深烘焙味道,目前侷限的烘焙深度範圍只有在二爆密集之前,這個侷限也是來自於個人喜愛的味道範圍。
自從三月開始實體店鋪的經營,一直到最近快年底了,購買咖啡豆的客戶逐漸地增加,有些客人詢問關於咖啡豆折扣的問題,主要有兩種需求類型:
最近豆單新增的品項中,這篇內列的幾支是價位比較高的項目,上圖是阿里山 吾佳莊園 葡萄乾處理處理法 Alishan I Home Typica Natural Raisins Process,烘焙的熟豆偏紅色,今年是首度的實驗批次,數量稀少,因為好奇味道所以跟著朋友買了一些生豆,目前只剩下一公斤。
味道很特殊,高山紅茶帶有輕微紫蘇以及桂圓香氣,水果乾甜味的口感,很有趣的一支豆,在PEG Coffee也有販售這支品項,之前在PEG Coffee喝過吾佳莊園的水洗處理法咖啡以及咖啡果肉茶Alishan Cascara都非常好喝。
這支生豆是第一期的初次量產品,據引進生豆的高大哥所說,Adam Overton是一位美國記者,他有一位美麗的老婆Rachel是衣索比亞人,這對夫婦在衣索比亞租了一塊地,鄰近咖啡來源的Gori Gesha原始森林20公里附近,高度約在1950~2050M,運用當地原始的遮陰樹林,將來自Gori Gesha原始森林六支不同來源的Gesha繁殖栽種。
Adam Overton在2007年採訪與拍攝有關巴拿馬Gesha的紀錄片,經過採訪過程而對於Gesha的品種以及來源產生高度興趣,他們認為在原始產地將原始的Gesha栽種,讓Gesha在衣索比亞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原始森林裡繁殖,應該會得到Gesha原本該有的面貌,而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由於法規的鬆綁以及妻子是當地人可以承租土地,他們建立的自己的咖啡農場後,在咖啡樹成長的第三年,樹上已經結滿豐碩果實可以作採收,一般的咖啡樹通常都需要5~6年的時間才有這樣的情況,可見得他們當初預想的原始品種種植原始產地的想法是正確的。
Gesha Village Coffee Estate FB粉絲頁 / 官方網頁
九月中秋節前夕,很榮幸地受[永和]菲瑪咖啡 涂老闆給予指導,與TBC選手合作準備賽豆,在經歷數款生豆挑選、測試烘焙與嚐試味道後,選擇以單一品項哥斯大黎加日曬Francisca的Single Origin作為賽豆的內容,生豆來自於台北Coffee Sweet的 高老闆,由於他的品鑑能力特殊的優異,常會有優質的咖啡豆源,價位也相當吸引人,能夠有他的貨源對烘豆會有很大的助益。
雖有兩位神人級的咖啡大師,一位指導我烘豆,另一位提供選手優秀的生豆源,我還是一直擔心自己的進步有限,在烘焙賽豆之前,兩個月的練習中不停地以電腦紀錄烘豆風溫、豆溫曲線,將烘好的豆子拿去永和菲瑪麻煩涂老闆給予指教,在與選手確認烘豆手法與烘焙深度後,累計花了7~8小時反覆篩選這次使用的生豆,將豆型、豆貌有差異的生豆篩除,希望能讓風味集中與凸顯,提高咖啡味道主體的表現。
像個Coffee Bean Buffet一樣的購物網站,烘焙家網站,剛開始注意到上線的時間是在2013年十月底十一月初那時候,在這之前其實就已經有聽聞其中的烘豆師說有這樣特別的網站,聚集了許多專業烘豆師的產品,而在這次耶誕節看到這款超值的組合產品,當下就不假思索的上網註冊帳號訂購咖啡豆。
之所以稱為耶誕八家將,是因為剛好這次他們的促銷方案,第一輪推出的咖啡館專業咖啡烘豆師剛好八家,上列圖片來自烘焙家網站http://roasters.cc/。
在我的露天拍賣列為750系列有:蒲隆地、咖發森林、吉力馬扎羅圓豆,這三支咖啡豆的特色都比較集中在某一段的香氣,如果把他們作風味比較濃厚的沖煮,那一段較集中的香氣就會呈現的比較強烈,而這支薩爾瓦多也將列在750系列,它的特性是前中後段都有不錯的表現,和前面這三支豆子就有所不同。
Beneficio San Vicente FTO聖文森處理廠是家族經營的處理廠,由Fidel Paz Sabillon於20多年前創始,2002年才開始涉及咖啡出口的生意。同時身為農藝學家、出口商及具有指標性的杯測師的Angel Arturo Paz,透過專案協助農民提升栽植技術和改善生產設備,致力投入與生產者的緊密聯繫,並以咖啡杯測為每一批產品嚴謹把關。
肯亞AA品種為SL28、SL34,由於肯亞原始品種不耐疾病的侵襲,容易感染果樹及葉銹病,SL28、SL34取原始品種配種後在實驗室研發較耐候的品種。
海拔1500m以上小農栽培,採收後集中在附近的處理廠,浸泡發酵48-72小時的水洗處理,再經日曬乾燥至水分含量15%,再依照顆粒大小分級,19目為E等級,17~18目為AA級,15~16目為AB級,再送至拍賣。
日曬處理法是非洲咖啡豆較普遍的方式,將整顆咖啡櫻桃果實曬乾再經機器刨除果皮,保留最豐富也較混雜的風味,較狂野個性是日曬豆的魅力。
這批日曬利姆是我欣賞的日曬豆,在目前上架的十多支咖啡豆當中第一支日曬豆,因為它已經在市面上出現一段日子,所以在進生豆之前就已經知道它的個性。
安堤瓜Antigua是瓜地馬拉八大產區之中最負盛名的產區,有別於其他區域的特殊火山土壤與高山地形的屏蔽,產出咖啡豆優於瓜地馬拉各產區的品質。
安堤瓜Antigua產區,有雅瓜Agua、雅克提尼瓜Volcanoes、富瓜Fuego三座火山,其中只有富瓜Fuego是活火山。
富瓜Fuego所在地被命名Hunapu意為(Place of the flowers.)花的故鄉,在1541年火山爆發摧毀了當地的城市,而Hunapu這麼浪漫的名稱為當地人沿用至今。
1750-1900公尺高山豆,Bourbon波旁種,水洗棚架曬乾,柔和的花香和蜂蜜奶油般的甜蜜口感,帶有葡萄乾、覆盆子、香草風味。
蘇門答臘塔瓦湖綠寶石曼特寧Sumatra Lake Tawar Mandheling,又稱為Gayo Mandheling / Gayo Arabica / Takengon Mandheling,塔瓦湖位於蘇門答臘亞齊省(Nanggroe Aceh Darussalam)北部的迦佑(Gayo)山區;橫跨赤道兩側的印尼,濕熱的熱帶雨林氣候雨量豐沛,又有肥沃的火山壤土給咖啡帶來豐富的養份;但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直到1924年才開始有咖啡栽植,多半採傳統遮陰、不施用農藥的有機式栽培。
剛果Congo,最容易讓我聯想到的是一部黑猩猩Amy的電影,當初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去看由機器人控制的黑猩猩角色,感覺像是看原野森林裡的科幻片。
剛果基伍Congo KIVU,品種很特殊的原生咖啡種,Arabica Rumangabo阿拉比卡魯曼加博,這一支咖啡豆產於海拔1600-2000公尺Kivu基伍省,採收的咖啡果實由九百多名散居的Kivu高山區農民長途送至SOPROCOPIV Coop合作社,再由SOPROCOPIV出貨,這些農民大部分擁有的土地僅約半畝,所以對咖啡樹的保護栽種都比較精細照顧。
這支祕魯高山小農水洗 Peru Norte G1來自自胡寧(Junin)產區的奇查瑪悠(Chanchamayo,又稱La Merced)
,該鎮位於利馬(Lima)北方350公里處,這個區域群山叢林密布,雖處熱帶雨林地域,但生長海拔夠高,加上海洋氣候調節,維持著相當適宜
的年均溫及雨量,是祕魯幾個咖啡產區中最著名、產出品質最佳的區域。
在衣索比亞有八個主要咖啡豆產區:Nekempte(Lekempti) Gimbi金比、Limu利姆、Illubabor伊貝多、Djimma吉馬、Harrar哈拉、Teppi/Bebeka貝貝卡、Sidamo西達摩、Yirgacheffe耶加雪啡,其中較知名的精品咖啡產區為Nekempte(Lekempti)、Limu、Harrar、Sidamo、Yirgacheffe,Yirgacheffe耶加雪啡位於非洲衣索比亞Sidama行政區,可見得Yirgacheffe屬於Sidama產區內更小的區域。
耶加雪啡本身是一個大約有2萬人口的小鎮,鄰近的三個小產區Wenago、Kochere和Gelena Abaya,因為產出咖啡的風味與耶加雪啡幾乎並無二致,所以同樣被畫分到耶加雪啡這塊區域分類。耶加雪啡不管是文化或是地理環境皆跟臨近的西達莫相近,但耶加雪啡彷彿更受眷顧的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頂尖品質的耶加雪啡咖啡,帶有花香、明亮的柑橘果酸、檸檬調性氣息、絲綢般的柔順口感。
Kochere科契爾位在衣索比亞西南方,往北約25英里遠即是著名的耶加雪啡鎮,生產模式以當地小農將產出批次送到合作社統一處理為主。當地的Chalalacktu村約有10萬名人口賴咖啡為生,相關的生產活動成為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因咖啡生產帶來的收益,當地生活水準相較於許多衣索比亞的村莊好上不少,有完善的健康設施、高等學校等的設置。先進的處理設備讓Kochere區的咖啡在水洗處理的領域上向來有著高水準的表現,帶著糖蜜與柑橘複雜調性的乾淨香甜。
非洲最高峰Mount Kilimanjaro 吉力馬扎羅(克里曼加羅),位於東非的Tanzania坦桑尼亞(坦尚尼亞),是一座海拔5,895m的沉睡火山,火山區域的土壤肥沃,在高海拔區域栽種,水洗處理,規模也是小農栽植。
Peaberry圓豆相對於平豆(Pair of flat-sided beans),又稱Caracol 或 Caracolillo的圓豆,其西班牙語意為小蝸牛;圓豆的產出,植物學理上,據稱是因為授粉不均(阿拉比卡咖啡種屬於自花授粉的植物,若一朵咖啡花只有一個子房,或僅其一子房有成功授粉,就只能產生一顆種子),或生長過程中營養不均(通常較易發生在生長於咖啡樹欉末端的咖啡果實),養份僅被其中一瓣子葉吸收,僅有獲得養分繼續成長的子葉長成單獨一顆橢圓小粒卵型的咖啡種子,因而有了圓豆之名。正常來說,咖啡植株產出圓豆的比例約為5到10%,相對產量是較為稀少的,也因為形狀大小與一般正常的咖啡(平)豆有所落差,藉由網目過篩,圓豆常被另外獨立分級挑出銷售。
以在蘇門答臘北部Toba Lake托巴湖畔種植咖啡豆的Batak 巴塔克族族稱為名,又因生豆外觀偏帶藍綠色澤而冠上的Blue來形容,托巴湖Toba Lake是全世界最大的火山湖泊,腹地甚大,此區海拔約1550~1650公尺,地勢平緩,種植環境多數皆有遮陰,土質肥沃。
Giling Basah是印尼咖啡產區特有的傳統濕剝除法,此區的咖啡生產作業從栽植時的除草施肥、摘採熟成的咖啡櫻桃到脫除果皮皆以手工進行,當地氣候潮濕,帶殼豆經初步的水洗,濕豆莢經過10-12小時的發酵,再以人工將果膠、漂浮物等於水洗缸去除,經一到兩日的曝曬,生豆含水率雖仍有30%~50%,即先剝除種殼再繼續乾燥,以縮短生豆乾燥的作業時程;約再2天的乾燥時間,就能讓咖啡生豆的含水率降至12~13%。
俗稱曼特寧的蘇門答臘阿拉比卡咖啡,此一名號出於當地古老的原住民族,傳言1940年代日本佔領蘇門答臘,一名士兵對在北蘇門答臘當地喝到的咖啡驚為天人,而詢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咖啡;但因語言不通,對方誤解為問他是何許人也,而回答自己所屬的曼代寧族,後來出口時又因為音誤成了曼特寧,陰錯陽差下成為蘇門答臘島咖啡的代名詞。
1925年德國移民菲利普韋勒與其他合作夥伴,收購了平等莊園,菲利普韋勒的女兒露西繼承管理之後,在1960年將平等莊園經營成為瓜地馬拉第一,之後交給一起工作20多年的姪子韋勒,而韋勒將莊園推向國際,積極參與國際認證,2010 Coffee Review 90分 。
Keffa關於一個牧羊人與咖啡豆的傳說,咖啡原產地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 (Kaffa) 咖法省高原地區,阿拉伯牧羊人卡爾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羊特別活潑,因此發現咖啡豆的果實。
此批咖啡豆為公平交易豆Traceable and Fair Trade Certified (GrainPro),曾經獲得SCAA 89分以及Coffee Review 92分,產地Keffa,該產地全區為野生咖啡森林,野生品種有上千種堪稱阿拉比卡咖啡品種發源地,以手工摘採後水洗處理。